今年,我国印裔同胞好像突然间变得很富有。在很富有的同时,却叫人感到疑惑:为何这个种族会群起走到街头抗议示威呢?
外交部长赛哈密在9月13日接受
BBC电视访谈时就指出:印度人的家庭收入比马来人多。相信当时很多观众都会问这样的问题:到底赛哈密是根据什么数据而作出这样的结论?
副乡村发展部长再纳阿比丁奥斯曼日前也同样告诉国会,根据2004年的国民月入统计,印裔和土著同胞的每月平均家庭收入,分别为马币3,456元及2,711元,所以土著(包括
最穷困的东马原住民) 最为贫穷!

看来,大家所引用的数据是来自我国统计局在2004年的调查结果。这份统计数据也被第九大马计划所引述,在该计划书
第16章内与1999年的国民月入统计相作比较 (见上图)。
若仔细研究这两个年份的统计数字,我们将会发现到:印裔家庭在2004年的月均收入,与华裔家庭在1999年的月均收入是相同数额,即马币3,456元。
3,456真是个“神奇”的数目,除了此数目中的3、4、5和6四个数字是顺序排列,而且加起来的总数还是个吉祥号码:18 (一定发)。
然而,3,456这个数目的重复出现,根本是件不可思议的事,更令人怀疑统计局是否造假,以玩弄数字来协助国阵政府,合理化其具“正面性”种族歧视(Positive Discriminations)的经济政策。
我国华社早在二十年前,就已不断抨击这类“平均统计数字”倾向于掩饰实际情况,进而误导大家对我国贫穷问题的理解,而这些统计数字正是新经济政策的“基础”。
试问:倘若我国印度人的平均收入比土著(尤其是马来人)来得低,国阵政府该如何解释其“扑灭贫穷”的经济政策呢?身为非土著的印裔同胞或许会质问:为何“贫穷”的我们购买“豪华”房宅时,没有获得5%的折扣呢?
就是这样的“神奇”数目,让许许多多贫困的印裔同胞,在统计局“平分”全部人的收入时,莫明其妙的把别人的钞票也算进自己的口袋里,进而背负起“比马来人富有”的虚名,而最终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洪流中被边缘化了。
Last Update: 19 Dec 2007标签: NEP